剧影汇特稿 最近,国产剧( jù)《我的阿勒泰》突然爆火,像( xiàng)是一次纯净对污浊的洗( xǐ)涤,一个并不狗血也不抓( zhuā)马的故事,为什么能够打( dǎ)动如此多的观众?原因当( dāng)然不只是新疆阿勒泰的( de)美景。
《我的阿勒泰》

不少人( rén)在连夜追完《我的阿勒泰( tài)》后,纷纷表示不够看,更有( yǒu)人调侃:“只要不看到最后( hòu)一集,这部剧就永远不会( huì)完结”,可见剧迷们对它的( de)恋恋不舍。
在如今动辄大( dà)几十集的国剧领域,仅有( yǒu)8集的《我的阿勒泰》,国内网( wǎng)站评分高达8.7分,和年初爆( bào)火的《繁花》打了个平手。

它( tā)凭什么能口碑破圈?这部( bù)剧所折射的足够真诚的( de)人生困境,又是什么呢?

回( huí)归阿勒泰的牧场
开篇仅( jǐn)十分钟,女主角李文秀的( de)形象,便跃然而出。
这个懵( měng)懂的姑娘一边在乌鲁木( mù)齐的大酒店里做服务员( yuán),笨手笨脚,被同事嫌弃孤( gū)立;另一边心中留有净土( tǔ),怀揣着文学之梦,希望从( cóng)作家的讲座上获得启发( fā)。

现实和梦想的巨大反差( chà),让李文秀最终败下阵来( lái),狼狈归乡。但让她内心遭( zāo)到致命一击的,是蒋奇明( míng)饰演的酒店同事高晓亮( liàng),他看似温柔体贴,实则虚( xū)伪狡诈。
当李文秀被酒店( diàn)辞退时,高晓亮表面上主( zhǔ)持公道,替李文秀讨要遣( qiǎn)散费,可就在他拿到300元过( guò)后,竟然只给李文秀100元,私( sī)吞了200元。人性的真诚和虚( xū)伪,善良与冰冷,经由高晓( xiǎo)亮这个矛盾体,给涉世未( wèi)深的李文秀深深一击。

有( yǒu)了这个颇为晦暗的开头( tóu),也就不难理解当李文秀( xiù)来到母亲张凤侠的小卖( mài)铺后,为什么会感到如此( cǐ)舒适自在。
杂货铺坐落在( zài)偏远的哈萨克族村落,坚( jiān)韧率性的张凤侠如同《新( xīn)龙门客栈》里的金镶玉,做( zuò)事利落,有情有义。

李文秀( xiù)的到来,让原本平静的村( cūn)落泛起了涟漪。剧集的叙( xù)事焦点,也从李文秀转到( dào)母亲张凤侠、牧民苏力坦( tǎn)、苏力坦的大儿媳托肯,以( yǐ)及他的小儿子巴太身上( shàng)。
苏力坦面对日益变化的( de)时代,深感无法适应;托肯( kěn)在丈夫死后,明明想要改( gǎi)嫁,却因为流言和一对儿( ér)女,无法抽身。巴太接受过( guò)养马的专业训练,打算在( zài)赛马事业一展宏图,却必( bì)须考虑到家族牧场的传( chuán)承,以及父亲的感受。

《我的( de)阿勒泰》在八集的篇幅中( zhōng),每一集都大体聚焦一位( wèi)核心角色,探讨某个话题( tí),一些配角的亮相退场,同( tóng)样没有约束,如同我们人( rén)生中的过客,烙印过华彩( cǎi),却不一定得停留。
这种诗( shī)意闲散的剧情推进方式( shì),在国产影视剧中很是少( shǎo)见。它让人想起了第四代( dài)导演吴贻弓的名作《城南( nán)旧事》,清澈透亮,却又饱含( hán)韵味。

夏牧场的诗意
《我的( de)阿勒泰》的整体质感之所( suǒ)以如此脱俗,原因与其所( suǒ)改编的同名原著分不开( kāi)关系。

原著作者李娟,从小( xiǎo)在新疆生活。19岁时,她跟随( suí)家人到阿尔泰深山牧场( chǎng),开了一间小卖铺,且痴迷( mí)于文学。这些可贵的经历( lì),在李娟独特质朴的文字( zì)下,成了一篇篇优美真挚( zhì)的散文,并发表在了《南方( fāng)周末》《文汇报》等刊物上。这( zhè)便是《我的阿勒泰》故事的( de)来源。因此,剧中的李文秀( xiù)几乎可以视作为李娟的( de)化身。
在她身上,既有外来( lái)者的视角,对哈萨克族人( rén)的观察;也有文学创作和( hé)非虚构记录的层面,将这( zhè)些可爱淳朴的牧民,化身( shēn)为一个个立体饱满的形( xíng)象。因此,《我的阿勒泰》这部( bù)剧,最先抓人眼球的便是( shì)其中的少数民族元素。

挂( guà)满马头头骨的老树,是哈( hā)萨克族人对过往朋友的( de)深沉怀念;辽阔草原上的( de)彩虹,让人心旷神怡,烦恼( nǎo)尽消;转场夏牧场的迁徙( xǐ)旅途,徜徉着逶迤山峦的( de)壮美。
就连马匹吃草时的( de)长镜头,也充满了丰富的( de)光影质感,以及未知秘境( jìng)所带来的震撼。



戈壁滩、绿( lǜ)草地、雪山、荒漠、树林、湖泊( pō)……《我的阿勒泰》为观众呈现( xiàn)了一种原生态的、纯粹的( de)、未被污染的生命力,这里( lǐ)藏着无尽的诗意与浪漫( màn)。
哈萨克族人的风俗习惯( guàn),包括“拖依”(青年男女之间( jiān)的盛大舞会)、结婚时的华( huá)美服饰、牧民接待客人时( shí)的盛情之举,以及小到不( bù)能再小的把“松胶”当泡泡( pào)糖用,都让人惊喜不已,顿( dùn)感开了眼界。于适饰演的( de)男主角巴太,便在哈萨克( kè)族文化的加持下,如同王( wáng)子一般,极为亮眼。

比如第( dì)二集,巴太在丛林骑马漫( màn)步时,导演特意让他加上( shàng)了少数民族的扮相,精致( zhì)的五官面孔,因此变得天( tiān)然淳朴,有野性之美。尤其( qí)是他恣意飒爽的长发,如( rú)同巴太心爱的马匹鬃毛( máo),动感十足。这就不得不提( tí)巴太在河边“水中倒影”的( de)镜头,仰拍镜头摇过去,拍( pāi)到巴太的脸,巴太用一根( gēn)树枝搅动水面,泛起一阵( zhèn)涟漪。
这个镜头由虚到实( shí),少女李文秀对巴太一见( jiàn)钟情,她的内心被撩拨得( dé)如风吹皱的一池春水,这( zhè)也象征着巴太过往平静( jìng)的生活,开始起了波澜。于( yú)适在马术层面的精妙造( zào)诣,也给这部剧加分不少( shǎo)。第五集最后,当他和一帮( bāng)本地哈萨克族牧民玩起( qǐ)“刁羊”习俗时,白衣翩翩之( zhī)下,是喷薄野性之力。

因此( cǐ),《我的阿勒泰》某种程度上( shàng),有着美剧《孤鸽镇》《黄石》类( lèi)似的异质性。后两者将目( mù)光投向美国西部的牧场( chǎng)和牛仔文化,尤其是《黄石( shí)》,将传统畜牧业和现代地( dì)产商业之间的矛盾搬上( shàng)荧屏,成为近些年现象级( jí)美剧之一。
相比之下,《我的( de)阿勒泰》更为质朴动人,它( tā)不借助于尔虞我诈、猎奇( qí)血腥的套路,而是回归到( dào)传统牧民的纯良秉性,给( gěi)予我们最原初的感动。

足( zú)够真诚的困境
当然,不管( guǎn)是壮美的牧场景色,还是( shì)感人的牧民人情,都没有( yǒu)让《我的阿勒泰》沦为一部( bù)悬浮失真的风光片,只为( wèi)给剧迷提供心灵鸡汤。

相( xiāng)反,当你细究起来,便会发( fā)现这里隐藏的女性困境( jìng)足够真实,且令人深思。李( lǐ)文秀所代表的是女性作( zuò)家的困境。她对周遭的人( rén)事拥有敏锐的感知力,也( yě)对大时代的发展有着独( dú)到的见解,但这并不意味( wèi)着写作可以轻松进行。
就( jiù)像她在学校的楼梯边踮( diǎn)脚,极力扶正弗吉尼亚·伍( wǔ)尔夫的画像,期盼着和这( zhè)位伟大的女作家一样,拥( yōng)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所以( yǐ)当李文秀回到母亲的小( xiǎo)卖铺后,不顾一切地向村( cūn)民讨债,希望能够攒钱到( dào)县城里租房写作。如果李( lǐ)文秀后来真的选择了这( zhè)条路,干瘪无趣的生活,大( dà)概率将摧毁她的写作热( rè)情。是夏牧场的异质生活( huó),是哈萨克族牧民独特的( de)人情世故,赐予了李文秀( xiù)以灵感。而无垠辽阔的牧( mù)场草原,成为了她独自一( yī)人的文学房间。
与其构成( chéng)反差的,是另一位没有姓( xìng)名的女性作者,她的文学( xué)才华深受编辑们的器重( zhòng),却由于迈入婚姻生活,被( bèi)家庭所累,不得不放弃写( xiě)作这条路。

如果说李文秀( xiù)的写作困境还算小众,那( nà)么张凤侠和托肯的困境( jìng)要更接地气。马伊琍饰演( yǎn)的张凤侠,看似漫不经心( xīn),屡出奇招,但实际上,她对( duì)人生和哈萨克族老友有( yǒu)着清醒的认知,并用自己( jǐ)的世俗智慧屡屡指点李( lǐ)文秀。
可丈夫的骤然去世( shì),生存的艰难维持,家庭的( de)各种琐事,都让张凤侠的( de)内心暗潮汹涌,难以纾解( jiě)。

剧集后半段,张凤侠为什( shén)么突然爱上了高晓亮这( zhè)个投机者,原因可能和爱( ài)情无关,只在于她寂寞已( yǐ)久,辛劳多年后,只想有人( rén)帮衬而已。
和丈夫感情不( bù)睦,丈夫意外去世后守寡( guǎ)的原住民托肯,要更为艰( jiān)难。即便她有两厢情悦的( de)恋人,但受制于世俗流言( yán)和伦理关系,托肯成了那( nà)个最被忽视的人。剧中那( nà)个被无数人提到的梗——托( tuō)肯心心念念的搓衣板,永( yǒng)远没人记得买,看似戏谑( xuè)搞笑,实际上透露出的,又( yòu)何尝不是辛酸无奈呢?

然( rán)而弥足珍贵的地方在于( yú),《我的阿勒泰》没有对这些( xiē)女性困境愤世嫉俗,反而( ér)让她们能够相互帮助,彼( bǐ)此治愈。这种温暖亲和的( de)力量,也是本剧备受欢迎( yíng)的原因。
此外,巴太和父亲( qīn)苏力坦之间的代际矛盾( dùn),同样成为贯穿全剧的困( kùn)境之一。前者希望脱离牧( mù)场,在更大的舞台上训练( liàn)马匹,而后者坚守牧场的( de)传统理念,想要把所有的( de)家庭成员捆绑在一起。

就( jiù)连看似美好的游牧生存( cún)方式,与绝大多数人选择( zé)的现代都市生活,也若隐( yǐn)若现地构成矛盾,让观众( zhòng)思索:到底哪一种更能实( shí)现个体的价值?让人的心( xīn)灵获得平静?在夏牧场里( lǐ),游牧民族和大自然融为( wèi)一体,牧民们心爱的马死( sǐ)去后,他们会把马头挂到( dào)老树上,像怀念自己的朋( péng)友和亲人一般。
是选择爱( ài)人,还是选择心爱的小马( mǎ)?是选择拥抱现代生活,还( hái)是坚守夏牧场的牧民传( chuán)统?这样的矛盾,一直在男( nán)主角的内心深处横冲直( zhí)撞,直到这份平静,被突如( rú)其来的变故打破。为了文( wén)秀,巴太亲手射杀了最爱( ài)的小马踏雪。

他送踏雪最( zuì)后一程,用刀割下它的头( tóu),踏雪的头骨也被挂在那( nà)棵树上。这个收尾成就了( le)全剧最震撼的一幕,鲜血( xuè)染红了白衣少年,甚至染( rǎn)红了他背后的整片天空( kōng),他带着这份生猛的、撕心( xīn)裂肺的疼痛,头也不回地( dì)离开了。
成长是残酷的,没( méi)有预兆的,巴太是两种文( wén)明冲突的中心,他回到了( le)马场却也斩断了蓄起的( de)长发。可以说,正是这些不( bù)容忽视的困境探讨,让《我( wǒ)的阿勒泰》达成了观赏性( xìng)和艺术性的不俗平衡,成( chéng)为开年以来,最不可忽视( shì)的国产佳剧。
作者:南野文( wén)
编辑:甄子